Quantcast
Channel: 松韵风入声 慧音诗循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3

新诗创作浅谈

$
0
0

新诗创作浅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01月11日14:44 作者:陈垚

  中国是诗的国度。

  什么是诗?诗是文学的一种体裁。我们平常所说的诗歌,与诗是有区别的,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歌,现在一般统称诗歌。

  (一)总说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种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的分类也有标准。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旧格律诗和新格律诗)自由诗(新诗)和歌谣诗(民族体);按押韵,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格律诗体式,又可分旧格律诗和新格律诗。新诗中的格律体与自由体实际上是新诗,只是节奏韵律、切句法、段落变化、音节配合有些不同。

  《尚书·医典》上说:诗言志。这是对诗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这一本质特征的最早理论概括。诗言志中“志”之含义是:指内心所蓄积的思想情感及感觉、记忆、想像各方面。孔子以“诗无邪”统论《诗经》主旨,汉代儒家更明确要求诗“发手情,止手礼义”。

  《文心雕龙》(明诗第六)上称“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有现代白话来说即是:诗是思想感情的表达,歌是将诗的语言音节加以拉长来咏唱的;人的思想感情蕴藏着内心的足志,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就是诗;诗是扶持端正的意思,要端正人的性情。夏朝皇帝太康,由于首先败坏,他的兄弟五人就作了《五子之歌》来讽刺劝戒他。由此可见,用诗来歌颂世界各地和纠正过失,古已有之。

  诗歌创作通常要求采用比、赋、兴的手法,这里“比”就是打比方,象征主义;“赋”就是“兴”就是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价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一是说它新在时间上,二是说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进程。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用白话文和句式自由。

  中国诗歌好象一道九曲黄河,从古到今,永不停息地流奔流着:一方面千变万化,有往,别方面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而“上四以来的新诗歌,上是这九曲黄河中的一曲。”

  人所共知,中国新诗的最早开拓者,不是郭沫若,而是胡适。从1915——1916年,胡适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格式桎梏的方向冲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胡适主张:“诗要合乎语言的自然”,“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他曾说:“诗歌革命自始,要作诗如作文”。他把这种“诗挥素”叫作诗的“尝试”,并概括为“诗体的大解放”。

  胡适的《争议》遭到士大夫的反对,但在当年都如同雷呜山容、云流景行,得到广大进展,文化界的热烈反响。于是新体就流行开了,出现“初期白话”胡适、刘农、沈尹然、李大钊、陈独秀、唐(鲁迅)、周作人、刘大、陈、冰心、康白清、朱自清等,这些是致力于对旧诗的否定。而1921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新的成立,可以说是“异军突起”,就更立志新的创造,不单限于诗的格式的创新,还把旧目光投向“充满防的人生”。使胡适和他的“尝试集”正式可区别为新旧诗的界碑;那么,堪称为新诗界革命先创和纪怎样的作品的,则历史性地留给了后出现的郭沫若和他的《女神》。这就为中国新诗体传统的基础。

  以郭沫若五代表,从《星空》走来来的,写出了革命的《前第》,从而涌现了一批斑驳陆离的新诗群体诗人,木天、冯雪峰、蒋光慈、采石、胡也等宛如群星丽天,杂花生树。

  与上不同的是“诗经”李金,他把法国象征的诗引入中国,打破格式,追求一种新奇神密的色彩,但是文的尽可能,语序错乱,缺少章法,色彩往往浓得化不开难以找到知音,不为一读者所接受,但使特的意象,人的丰富想象和自由的联想,其实地表现其身羁异乡的抑郁孤独,清净然若情绪,虽立间撼人心的思想力量,都也时代风雨的淘洗而耐人寻味。

  另一个值得是“新月诗派”。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是并且依靠越成绩的是问多,主张诗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到徐志摩、朱淑、陈家、朱自清等诸多诗人的应和,主要代表就是和徐志摩。

  现代派诗人有望、施蛰存等,京派风味“汉园”诗人有何其芳、广琳等。

  新诗的流派,包括革命现实主义派革命论主义,象征的,新月诗,现代派、汉园派、朦胧派。

  读中国新诗,新老诗人共同责起了朝气蓬勃的大合唱,各自得心应手地使用自由体、格律体、民族体、富有变化多样,或情感浓厚、或文采清新,或手法细腻,或后气势宏阔,或激昂慷慨,或,各有特色,风格不一,创作题材不拘一格,除去豪迈雄壮的政治抒情诗,也写诗姿的山水游诗,鞭挞时的讽刺诗,应有尽有,几十年来丰收在望。

  诚然,诗不等于政治,政治更不就是诗。从但是,如果把政治看作诗的病原体,恐怕也并不符合实际。

  中国新诗到了新时期,好像山洪暴发,春花怒放,发韵流,一时之盛。新时期的诗用公木的话来概括:“一是重放的花朵,归来的诗歌,二是崛起的诗群,新的诗潮。”

  (二)创作方法

  诗歌潮流。诗歌潮流,也叫诗歌倾向,从来就有三个即:现在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早2000多年前,亚里斯多就曾在《诗学》中指出过。“像画家”

  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去摩仿事物,照事物的本来样子去摹仿,照事物为人们的所想的,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这之中包含着如实、理想与幻想三种摹仿方式,从而也更喻会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超实主义三种创作方法。

  作为创作方法,千种万种,难以无计。但如果单就主体的关系而言,那么不外就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超实主义这三种,这就是从极其广义来界定的。

  现实主义,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样子去摹仿,事物本来如此,实际也是这样。例如:冰心的《繁星》:

  繁星闪烁着——

  深蓝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的对话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冰心的《繁星》诗一共写了164首,这是第一首。你看夏天的夜晚,深蓝高远的太空,点点闪烁的繁星,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思。诗人面对深邃的太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那些闪烁的繁星,一定在频频对话。然而毕竟太空太高远了,即使是众星对语,又何曾听得见?这前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实。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为我们展示了另一个想象的天地:听不见繁星的对语,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的沉默,更不意味着她们之间有何隔膜。繁星在沉默中,微光里,在深深地、相互频频颂了。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几年,冰心就读于教会学校北京满女子中学,形成了她们“爱”的教学。这种“爱”的哲学反映了冰心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憎恶和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这首小诗,也就形象地体现了冰心早年“爱”的哲学。在冰心的想象中,星星当且相亲相爱,“互相赞颂”,那么人类更应当消除隔阂、互敬互爱了。这也就是这首诗蕴含的哲理。不过在阶级斗争的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敬爱,不过是诗人美好的主观愿望,实际是无法实现的企望。

  在艺术上,这首诗抓住夏夜星空的特点,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繁星闪烁、太空深邃、星星互颂生动而又优美的画面,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再创造的广大空间。诗人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融情入景,赋予星星以人的动作与情感,使收到情景交融,意境深邃、饱蕴哲学的艺术效果。

  浪漫主义,即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事物应当如此,也希望如此。例如:

  六之琳的《无题》诗。他的无题诗有五首,这里选第四首:

  隔江泥衔到了你梁上,

  隔院泉挑到你的杯里

  海外的奢侈的舶来品来到你胸前:

  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昨夜付一片轻喟,

  今朝收两朵微笑,付一枝镜花,收一轮水月……

  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该诗写于1937年。这年春天,诗重逢了一个3年前相识的女友,隐秘的感情像种子要样突然萌发,甚至了。但诗人在希望之中预感到无望,于是系用我们旧体诗往往以无题来称谓爱情篇的传统习惯,对些没有开花结果之爱情,仿佛作为,留个纪念,就写了五首《无题》诗,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此诗是两节,每节共四行。写的是对异性的爱的试探,相当别致的而且有趣。虽有些拘谨,有些学者气,又不乏一派天真,全诗充满一种希望和喜悦的情趣。

  诗人开始的感慨是:我怎样才能亲近你呢?诗人却是用的几个繁夏的意象:隔江的泥,隔院的山水,海外的奢侈品都可以到你的胸前,它们都可以亲近你,那么我通过什么方式才能亲近你?所以我要好好地研究交通史了。第二节承上文,表现爱的试探过程。昨夜我的感触叹息,今朝总算得到了你的报答:你为我以爱人微笑,如同两朵鲜花一样美丽。爱的试探有了进展,又毫无把握。不免便自嘲道:“付一支镜花,收一轮水月”,镜花水月本指一切虚幻的景象。但无论如何,终是深印在是“我”的心里了。而且用“交通史”和“流水帐”作结入诗,以俗为雅,妙趣横生,增强了全诗调侃的语气。诗中使用的隔江呢、隔院泉、海外舶来品、镜花水月、流水帐等诸多意象,完全与水有关,更造成了诗意的和谐统一,读来新鲜有趣。

  超实主义,即按照“事物为人们所说的样子去摹仿”,也就是假定如此,传闻如此。传闻、假定、不免虚拟、幻想、直觉、错觉、荒诞、变形、非理性……形形色色的现代义,概可以归属为超实主义,例如:郭沫若的《凤凰涅磐》。

  这是一首抒情长诗,歌唱一个神奇的故事。凤凰死后再生、生而不死,在我国民间有其传说,如《山经》、《庄子·秋水》(凤凰之属)。在诗中,凤凰形象具有双重的象征:既象征中华民族的新生,又象征自我的新生。因凤凰的“即即”、“足足”的鸣声作为光明、幸福、爱情有象征,更是我们民族从古至今的传统了。从凤凰的双重象征,可引出意义:旧中国的,预言新中国的诞生,又塑造一个自我,创新自我的青年知识的形象,其中还着弃旧图新,新又新的深刻哲理。

  《凤凰涅磐》在形式上自由而不散乱,努力从节奏、韵律上求得统一,这就促使它抑扬顿挫,音韵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凤凰涅磐》它始终热情澎湃,气势磅礴,故事的展开井然有序,这恐怕要归功于它人结构艺术。全诗分为《序曲》、《凤歌》、《凰歌》、《群众歌》、《凤凰更生歌》五个诗章。五个诗章组成三个场面:《序曲》为第一个场面,即凤凰准备自焚的场面,是全诗情节的开篇;《凤歌》、《凰歌》、《群鸟效》为第二个场面,是凤凰自焚的场面,描写凤凰悲壮的歌舞,更以群鸟的丑恶、渺小来来衬托凤凰的崇高与庄严,是情节的发展;《凤凰更生》为第三个场面,是凤凰更生的场面,两个美丽的在欢唱,在舞蹈,是情节的高潮。三个场面联系自然。全诗结构严谨,把浓烈的情感和故事展开有机结合,将抒情性和叙事性巧妙地结合着得天衣无缝。《凤凰涅磐》美好的形象蕴含着深刻而有魅力的思想,对人的革新,创造仍然会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任何一个作家或诗人,都不会依照一种固定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越是杰出和伟大的作家或人都是如此。或畸轻就重,或两相结合,或三结合。这是主流,不必大惊小怪。

  不同流派可以独一种创作方法,不同时代尽可能以某种流派最风行,但总体面前,三种创作方法即使此分流,又相互渗透,递生代长,螺旋上升。鲁迅说过:“一个诗人若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就是一个死的诗人。一个诗人若仅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死的诗人。一个诗人依依不舍情理,就只有他自己和所亲近的人看得懂,那十分可悲。”一个诗人完全合情合理,甚至如也看得懂,并照耀到人类的现实大地上,否则它的光芒便既无来源,也无所映射,那便会是一颗死寂的太阳。

  (三)诗歌体裁

  诗歌体裁于艺术形象范畴,形式也定于内容,又反馈于内容。那么决定于现代在的新诗体裁的方式怎样的呢?它应该是以及将会怎样的呢?综合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自由体、民歌体。无论怎么千变万化太多是以这三种类型为基础。

  自由诗,它并非不要韵律,而是“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这是诗人戴望舒在《论诗零扎》中指出的。依脚定鞋,量体裁衣,当就不必有固定的形式,固定的尺码,用这道理来比喻作者,当然就是自由诗了,只有诗人中的智者才会这样做的。但自由诗并非没有形式,没有节奏韵律,它正是以没有固定形式为形式,没有固定的节奏韵律为节奏韵律。它如同行云流水、临风作态,随物赋形、虽变化莫测,但并非无理可寻。诚如艾青说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2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