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把写诗的经历与感受写下来,形成比较系统点的东西,这虽然于他人并无所谓,但于自己,仍觉可以敝帚自珍。却苦于一直没有时间与毅力,此念头便一直搁浅在心里。
不久前,市文学院李院长、蒋主席嘱我为文学班讲一课,虽心有惴惴,却以为这是整理笔记的一个极好机会,人有些压力往往是能多做些事情的,于是便不假推辞,用了两天时间整理出了《诗歌创作技巧浅谈》。需要说明的是此讲稿一是从我习诗时开始讲起,有些内容与技巧或许过时;二是里面的经验有的来自于直接的,有的来自于间接的,只是通过自己的感受和领会来进行融汇或贯通,所以希望大家以批判的眼光来对待,毕竟社会是发展的,历史是进步的,诗,也是与时俱进的。倘若该讲义能给习诗者带来一丝半点的益处,借用古人的一句话来说那真叫“善莫大焉”!
——雄心博博
诗歌创作技巧浅谈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如果想写诗,不要为写诗而写诗,要多深入生活,多感悟生活,多增加阅历,多积累素材。同时也说明了写诗不要专注于技巧,有生活、有阅历、有感悟就可以了。
那么写诗到底有没有技巧呢?每一个人都有生活,都有阅历,都有思想,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诗人呢?再者说,很多人喜欢写诗,也想把诗写好,可为什么却难以写好,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呢?
所以我认为,写诗,仅有生活的感悟,生活的积累和能吃苦是不行的,要想把诗写好,尽快地提高写诗水平,学习一下诗歌创作理论和诗歌写作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帮我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不否认不学诗歌理论、不用诗歌技巧同样能写出好诗,但犹如一个人走夜路,你说是完全靠自己摸索着走的快呢还是有一盏灯照着走的快呢?答案是肯定的。
今天,我想结合我诗歌创作的实践,来谈谈我对诗歌创作技巧的体会。
第一讲 诗的构思
诗的构思,就是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为完成作品的主题,对素材进行选择、组织、提炼、调度的过程。“超凡的构思可以造成华美的殿堂,平庸的构思,只能产生千篇一律的火柴盒”!这是我国著名诗歌理论家谢冕先生所说的。
生活中的素材有很多,感悟也很多,但是,并非每一个素材、每一种感悟都可以写成诗。这就需要我们对素材进行选择、思考、调度。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很多“诗”(这个诗是带引号的),有人高兴了,写诗;郁闷了,写诗;恋爱了,写诗;失恋了,也写诗。这说明诗是生活的伴侣,诗是无所不在的。但是不是这些分行排列的文字都是诗呢?我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不是诗。真正的诗,它首先要:
一、创造一种境界
我曾在“关于诗的闲言碎语”中写到: 一个人没有境界就没有品位,就不招人待见;一首诗没有境界就没有灵魂,就不会有人爱读!
境界从何而来?
来自于知识,来自于修养,来自于气度,来自于细致入微的观察,来自于海阔天空的想象,来自于匠心独运的创造......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境界。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境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是一种境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也是一种境界!
境界,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首诗的灵魂。境界不是唱高调,境界不是喊口号。一首诗的境界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位的高低。在随州一些懵懵懂懂的初学写诗者,一开始写诗就误入歧途。为什么?因为他读的是目前充斥于网络的一些哗众取宠的诗歌,什么“垃圾派”、“口水诗”、“先锋诗”、“梨花体”,于是产生盲目的模仿。我曾在几年前接触过一个写诗的作者,她在网上寻找随州写诗的,有人就向她推荐了我,刚读她给我的诗时感觉还不错,虽说没什么意境,但生活化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不是个花架子。但越到后来,感觉越差,我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前几首诗,是模仿的;后来的诗,是受“垃圾派”诗人的影响而自己写的。最后我与她一交流,果然如此。
境界要高,意象要美,想象要奇,但不是猎奇。我读过一个女诗人写的这样一首诗,那想象可以说是奇特的——
昨天洗澡/我在浴缸里/放了一个屁/那可不是一般的屁/是一个会游泳的屁。
这想象真是够奇的,还会游泳的屁!这意象美吗?不美!境界高吗?几乎低到尘埃里去!所以我们在学写诗的时候,千万不要模仿写这样的诗。
诗主抒情,它的艺术功能就是引发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可以交流是因为情感人皆有之,然而具体的情感又是自我所独有。所以写诗传情,必须通过诗人创作一系列的富于感情的、美的形象,向读者揭示或暗示产生某些感情的具体环境,才能引发读者产生情感活动,由“身临其境”而“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这便是诗的艺术效果。
像这样的例子在古诗中有很多,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等,这都是作者为我们创造出的一种境界。这才是美的东西,这才是千古流传的东西!
再以我的一首诗为例:《在时光倒流喝茶》,这个题目,是可以把我们带入到一种意境中的,所以至今我很感谢这个茶楼。
还是萨克斯的旋律在悠悠流淌
还是碧螺春的丽影在杯中荡漾
还是斟茶女的裙裾如云朵般飘逸
还是那串细碎的风铃声伴我临窗……
临窗,凝视你碧绿的叶片轻轻舒展
舒展成你走下洞庭山时
含羞带露的模样
临窗,品味你如仙子般轻盈的步履
款款走在我年少时放学回家的路上
片片柔情
从心的皱褶缓缓渗出
又缓缓注入我枯旱的心田
是哪一双纤纤玉手拥我入怀
然后与你共拥一个绝妙的境界
音乐如水浪漫如水
在温情的浸染中
你找回了你曾经的氤氲曾经的绿韵
可我这俗世之躯
纵使时光倒流
又怎么找得回曾经的世界
一杯粉红色的珍珠奶液
一丝未动地站在我的对面
我盖上盖子
任碧螺春轻舒漫卷的身体
沉静在我褐红的紫砂杯里……
这是一首写得比较成功的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对意境的营造,对茶叶身体舒展的临摹,将读者的思绪带入到一种特定的艺术氛围里,使读者产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这首诗曾发表于《洈水》,在荆州文坛去年的一次征文中获二等奖。
二是选取最佳一点
“诗要用少数的字句表现出深沉的情味,逼真的风物,妥帖的音节。”(王统照【作家,文学月刊主编】《这时代》自序)
我们知道,小说是通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来进行创作;戏剧是推出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来取得舞台效果,散文是通过放手对情、景、人、事作细致的描写来展开创作。但诗不同,诗在反应客观世界的时候用的是“截取方式”,诗的形式限定了表现手段,也造就了诗的高超的艺术概括力,逼着它通过“一点”(一幅画面,一个场景,一个细节,一种感受)去反应广阔的生活,细微的情绪,深奥的哲理。例如,著名诗人张志民的《手》,用“手”这一“点”概面,反映了几个时代,展示了一段历史。
算笔账吧
——从1949
三十五年
你曾举过多少次手
几次该“刨分”
几次该“打勾”
写一篇,关于手的总结吧
用作自修
为着——
中华民族的振兴
该赞的赞,该否的否!
我们都有过举手的经历,但作者通过举手的这一平常而简单的“一点”,挖掘到里面不平凡的内涵。
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有些垃圾诗虽然内容不堪入目,但在表现手法上有的还是可以借鉴的。如垃圾派诗人沈浩波写的《一把好乳》,在选取“最佳一点”上我认为他是做到了,而“一把好乳”中的“把”字,他不说“双”,不说“对”,我觉得他用的非常传神而有质地,这些技巧我们还是可以借用的。
她一上车
我就盯住她了
胸脯高耸
屁股隆起
真是让人
垂涎欲滴
我盯住她的胸
死死盯住
那鼓胀的胸啊
我要能把它看穿就好了
她终于被我看得
不自在了
将身边的小女儿
一把抱到胸前
正好挡住我的视线
嗨,我说女人
你别以为这样
我就会收回目光
我仍然死死盯着
这回盯住的
是她女儿
那张俏俏的小脸
嗨,我说女人
别看你的女儿
现在一脸天真无邪
长大之后
肯定也是
一把好乳
三是促进感情升华
当我们创造了一种意境,又选取到了最佳的一个表现角度,仅此还不够,在有些作品中我们还要促使感情升华。也就是深化诗的主题。
深化诗的主题,就是唤起读者的激情,产生美感,引起遐想和深思,或在抒情中蕴含耐人寻味的某种哲理,既有感性的魅力,又有理性的光辉。
一般能给我们最大满足并能长久记忆的往往是诗情哲理深化统一的作品。
那么怎样促使感情的升华呢?
一是诗情逐渐展开,结尾用一、两句警句显露作者的真情实意。如我在早期作品中写的有一首《杯子》:
所有的嘴唇都可以选择你
你却不可能选择嘴唇
你的柄
是专门让人握的
展柜中,是一件晶莹的工艺品
一旦被人买走
你便成为杯子
你便身不由己
能装清澈的琼脂玉液
能装醇厚的香茗美酒
但这,都不属于你
你只是人们消遣、品赏的工具
高兴的时候,把玩的是你
失意的时候,摔碎的是你
即便有朝一日
你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
可仍然摆脱不了
被手攥住的的命运
做人,千万千万别成为杯子
尤其是女人
最后两句,点题,表达出这首《杯子》的题旨和含义。
二是将诗的题旨融注进全诗的意象中,隐隐透露出来,这一类诗多有象征意义,如艾青诗人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人在这首诗中,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不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作品的高度,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及其升华是融注在整首诗情当中的。
在诗的构思中,我们还要注意这样一些技巧:
一是“平中见奇”,二是“同中求异”,三是“由表及里”,四是“独辟蹊径”。
先讲讲“平中见奇”
诗人要有洞察秋毫的感受与目光,在平凡的事物中,去发现那些不平凡的“新”的东西。例如从一条普通的大道中,诗人郭小川看到了一条“生活的大道,人生的大道,革命的大道”......艾青从人们赞赏的盆景中,看到了一颗被扭曲的灵魂。下面再结合我的一首诗,来看看是怎样从平常的事件当中来发现诗情的。《我的舌头被牙咬了》
我的舌头被牙咬了
因为一颗奶糖
奶糖粘在了牙齿上
舌头试图把它们分开
可它刚刚介入
就毫无防备地被咬了一口
鲜血,涌了出来
来不及吐出的
被全部吞进了肚里
牙齿和舌头那么好
怎么会发生“流血事件”
而且只是因为一颗奶糖
其实那糖并无恶意
舌头一直默默无语
拒绝与牙齿的任何亲昵
牙齿象一个犯错的孩子
充满愧疚与怜惜
其实我知道
舌头一点都不怪牙齿
漫长的一生中
它们谁都不会背叛谁
如果要怪
也只能怪那一颗奶糖
尽管,它是甜的
当时的情形而言,产生这种联想是很自然的。所以在追求”奇“的过场中,求奇不是猎奇,不能脱离人真实的感受和情绪,违背了生活的逻辑求奇是不可取的,那就达不到出奇制胜、意料之外的效果了。
再说怎样“同中求异”。
在处理共同或相似的题材时,要寻求不同的东西,要有人们意想不到的自己的发现。诗人的视点不同,感受不同,观念不同,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题材上的撞车是经常的,但构思上的撞车是不容许的,就会造成雷同和千篇一律,这是创作中的大忌。例如在不久前,作协组织的一次“淮源文化行”,要大家拿作品出来,有的是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有的是对历史烽烟的回顾,有的是攀爬绝壁的感受......这些都可以写,都很好,也是人们比较容易看到和想到的。那么我是怎样在里面寻找不同点的呢?在导游的介绍中,太白顶有五大文化:远古文化,佛道文化,淮源文化,山寨文化,红色文化。在佛道文化中,导游说是“山山有寺,峰峰有观”,而且最为奇特的地方是,太白顶的云台禅寺“前殿供道,后殿奉佛,佛道合一”。当时我想到了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在这里,他们却统一到一起了;我又立马想到,当前我们正在响应胡总书记的号召,建设和谐社会!于是我就想把这首诗的内涵挖深、做大!这首诗写的成不成功我不敢说,但在构思中几个要素我都把握住了,什么平中见奇、同中求异、由表及里、独辟蹊径。下面我把这首诗与大家批判一下。
新城的山
是用寺、观连结起来的
从一座寺庙
到一座观
要不了半炷香的功夫
当年端德(注1)的一夜风雪
成就了众多僧尼
南普陀,北云台
佛道在此相合为一(注2)
山山有寺,峰峰有观(注3)
可以抱拳作揖,可以闭目参禅(佛教作揖,道教抱拳)
道不同,亦可相谋
只需向善之心
便可和谐自然
(注1):端德,四川紫微山宗临寺临济宗大和尚。乾隆四十九年,路过太白顶,慧眼识宝地,流连忘返。时太白顶有石拱道观一座,天色即晚,便扣其山门,拟在此歇宿。道童开门,乃一衣衫褴褛老和尚,便回禀道长,道长说不予理睬。当夜风雨交加,奇寒无比,及至天明云霁,道士见和尚端坐于石上,闭目不醒,而周身热气腾腾,四近无雪,方知为得道高僧,遂迎入石室供其拜之为师。并立誓弃道皈佛,后创太白顶云台禅寺,桐柏山从此成为佛教圣地。
(注2)、云台寺前殿供道,后殿奉佛,佛道合一,于是便有“南普陀,北云台”之称,此种现象在佛道中十分少见。
(注3):太白顶方圆几百里,佛、道文化占有非常大之分量。山山有寺,峰峰有观,现有寺庙30余座。
三是“由表及里”
在抓到有意义的题材时,不满足于浅尝辄止,而是往深处挖掘,以揭示更内在的东西。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写的东西出来,总觉得不新鲜、不深刻呢?那就是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就轻易下笔。要知道,你现在看到的还只是矛盾的抽象形式,还没有进入到事物内部的活生生的矛盾内容,看到构成事物的矛盾因素如何互相撞击、对立、联系、转化,又如何各具特征。这应该是诗人着力探究的,因为这才是事情动荡的内在脉搏。
我曾经在一篇诗评文章中写到诗人的三种境界,跟参禅的三种境界是一样的,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一层是观察事物的能力,你看到的是事物的表面;
第二层是感受事物的能力,已经注入了诗人的情感、思想等要素在里面;
第三层是掌握事物的能力,把握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看穿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又回归于本体。
还有些诗人喜欢采用“色点密集表现法”,即过多过杂地堆砌一些物体的表象,而不由表及里,以为这种表象的集合或相加诗的内容就丰富了,好多自称为“现代派”的诗人就喜欢搞这些名堂,他把本应该由作者来完成的任务推给了读者,我觉得这不是高明,而是偷懒,这种偷懒式的创作是不可取的。
四是“独辟蹊径”。即在别人尚未注意或开拓的领域,敏锐地感受新事物的滋生暗长,开拓诗人新的想象域或表现域。由于艺术构思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因此我所说的“另辟蹊径”既包括开拓题材的新领域,也包括深刻、独到的真知灼见,还包括艺术手段、艺术形式的独到运用。
鲁迅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这充分说明了构思的重要,我在创作的时候,也许一个作品的构思是几天几十天甚至更长,而写的时候往往要不了一个晚上,这也是认真构思的结果。但一首好的诗歌并不是仅有好的构思就行的,它还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语言、意境、表现技巧和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