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诗歌传统与现代诗创作问题,诗人学者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 (来源:遂宁日报)
===================================================
别偏离传统语言美学的轨道
汉语诗歌的表述和接受方式都受着长期以来汉文化的深刻影响,一脉相承,这是农耕文化的独特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所积淀形在的传统美学观点和审美的心理需求,早已成为定势。不是谁想随意就能轻易改变的,特别是在诗歌的语言环境,已为人们所熟悉,所接受,需要在继承和发展的前提下,加以创新和探索,却不能随意地大改变,不然就不成其为汉语诗歌了。
在诗歌创作中,我们中能虚心地学习,认真地借鉴,积极是继承,良性地发展,创作出有别于世界上任何语言的汉语诗歌,藉以推动诗歌创作的繁荣。在诗歌创作的语言方面,老祖宗留下太多的遗产,值得认真学习传承,受用终生。可是目前有的诗人,把一些自己还不消化的外国诗歌的表达方式引进到自己的写作中,出现消化不良现象,导致与读者出现隔阂现象。
汉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的汉语诗词魅力无穷,只能读懂吃透,才能为我所用,接通传承的脉络,汲取所需的营养,创作出属于自己语言风格特点独特的作品。
======================================================================================
严格要求自己,向传统致敬
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秘书长,著名诗人 祁人
我觉得,一个写诗的人,从生下来的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母亲是谁,这个脐带是一生都会有的印记。
有的诗人可能一开始写诗,就会把自己的一生写完;而有的诗人可能写了一辈子的诗,还没把自己写到。我比较困惑的是,一个诗人可能在某个时期,突然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同时也会突然在某个阶段失去写作的方向。我曾写了一首《和田玉》,但是这首诗歌写完了之后,我发现我似乎不能再写出超越这首诗的作品。然而由于一些活动,我被迫要写一些自己并不满意的诗去发表甚至参赛,所以这也是我们是诗人的尴尬。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握自己,这就是一个传统情结。需要提醒的是,我们的评论家们在选取诗歌的时候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

